方策·基正 方策·基正
联系我们
1
CI战略计划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有些文献中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设计。 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CI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fy(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fy (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VI)。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以及由企业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决定的企业经营方向、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目标。企业行为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行为表现,包括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以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视觉识别是企业理念的视觉化,通过企业形象广告、标识、商标、品牌、产品包装、企业内部环境布局厂容厂貌等媒体及方式向大众表现、传达企业理念。CI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企业行为识别和企业视觉识别传达企业理念,树立企业形象。

  CI的早期实践可以追溯到1914年德国的AEG电器公司首创CI。AEG在其系系列电器产品上,首次采用彼德·贝汉斯设计的商标,成为CI中统一视觉形象的雏形。紧接着,1932年至1940年之间,英国实施伦敦地下铁路工程,该工程由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佛兰克·毕克负责,被称为“设计政策”的经典之作。

  二战后,国际经济复苏,企业经营者感到建立统一的识别系统,以及塑造独特经营观念的重要性。自1950年,欧美各大企业纷纷导入CI。1956年,美国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以公司文化和企业形象为出发点,突出表现制造尖端科技产品的精神,将公司的全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设计为蓝色的富有品质感和时代感的造型“IBM”。这既使这八条纹的标准字在其后四十几年中成为“蓝色巨人”的形象代表,即“前卫、科技、智慧”的代名词,也是CI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

  6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的企业CI导入出现了潮流般的趋势。60年代的代表作是由无线电业扩展到情报、娱乐等8种领域的RCA;70年代的代表作是以强烈震撼的红色、独特的瓶形、律动的条纹所构成的Coca一Cola标志,总之,60年代到80年代,是欧美CI的全盛时期。日本企业在70年以后,我国企业在90年代后也开始创造自己的CI,从而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按照CI战略理论和操作技法的要求,成功的实施CI战略应遵循下述几个原则:(1)坚持战略性的原则。既为现代企业形象战略,就必然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策略性的特征。CI战略应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它绝非是1~2年3~5年的近期规划,而是企业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具体发展步骤和实施策略。(2)坚持民族性的原则。“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CI战略是从企业发展方向、经营方向上设计与规划自我,CI的创意、策划、设计工作的基础应该立足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消费心理、审美习惯、艺术品味等等,才有可能为公众所认同从而获得成功。(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CI战略是企业为塑造完美的总体形象在企业群中实施差别化的策略,重要一点就是要求企业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具一格的特质,不能“千人一面”。IBM与可口可乐就是个性成功的典范。(4)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从CI的三个方面来看,它们不是相互脱节的,而必须表里一致,协调统一,BI、VI为MI服务,外美内秀,才是值得称道的。

  CI的效果评价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其涉及范围广,收效也难于量化度量。日本日经研究所曾设计了一套CI效果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市场因素、外观因素和现代因素三类。不同企业在导入CI时,会注重不同的因素。日本日经研究所认为,企业的销售额和广告认知度是评价CI效果的决定因素。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更为详尽科学的CI导入效果的量化评价体系,包括MI、BI对外活动识别部分、BI对内活动识别部分、VI应用要素部分、VI基本要素部分等5类30个指标。这套指标较为全面细致地反映了CI的内容,但指标较抽象,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该说,CI导入是企业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过程,而同时企业的CI战略实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系统工程。它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加以修正、补充与创新,这样企业才有可能长久保持和发挥CI的强大作用与优势。

上一篇 : Lifo管理系统
下一篇 : SWOT分析
返回列表